认知“脱钩” 让“作”不越线
2023-06-09 | 来源:中国妇女报 | 作者:时差

任婕/摄

在恋爱中,都会忍不住想这个问题,想通过“作”确认对方爱不爱自己,同时又担心自己“作”过了,影响感情而左右为难。

都说“小作怡情,大作伤身”。在恋爱和婚姻中,适当的小“作”确实可以为爱情添把火,但是操作不当,很可能会酿成火灾。今天,就聊聊恋爱中的“作” 。

“作”其实是人类的恋爱本能

相比于陌生人,人们在亲密关系中会表露更多负面情绪,甚至出现攻击行为。如:批评、指责、否定对方的行为;不回微信、挂断电话;威胁对方要分手;在社交媒体上散播对方糟糕的评价等。心理攻击是一种隐蔽的、无意识的攻击行为,事后攻击者往往会做出否认,为自己辩解:我不是要故意伤害你的!我就是气不过!

这不是借口,他们在做出攻击行为时,真的没有想过要破坏这段关系,并且几乎不知道这种攻击有多严重。心理攻击的倾向不分男女,很多人都会不自觉地在亲密关系中“作”。这其中的原因很简单:面对陌生人时,我们往往要戴上面具,扮成一个礼貌有用的人。而在爱人面前,我们往往会将Ta和自己的界限模糊化,把Ta当成另一个自己,会认为Ta是安全的、可信赖的。所以,我们可以更轻易地在亲密关系中展示真实的自己,包括自己不被允许在社会中表现出来的那部分自己。

如果这种“表现很差”的自我能够被对方接受,那么我们对于这段关系的评价就会更高,因为这种“任性”能够释放我们渴望被关怀、被理解的需求。

“作”可以,但要有底线

小作可怡情,而大作就伤心了。

网上曾经有一个热门话题:因琐事争端把男友论文及资料全删了,有挽回办法吗?怎么才能让男友消气?

这显然已经突破“作”的底线。

伴侣能够无条件地包容我们的任性与脾气当然很好,但硬币的另一面是,心理攻击预示着伴侣个人痛苦的增加,即使对方并不认为这段关系是压力的来源。

也就是说,我们可以在伴侣面前自我暴露,不带面具,发泄情绪,这也正是亲密关系的意义所在。但任何一次“作”都是攻击,都是对Ta的伤害。所以,“作”是要有底线的,不能仗着被宠爱就有恃无恐,做出这种离谱的事情。

在这个事件中,“没经验”“不是不讲理的人”“有点任性”等都是辩解,仿佛只要说清楚了原因,对方就能够谅解。这其实暗含了一种对亲密关系的观点:如果你足够爱我,那就应该承受我所有的缺点,应该接纳全部的我。这种想法本身就不合理,绝对化的要求意味着,这种所谓的“爱”完全脱离了现实。

站在一个旁观者视角,这种念头的不合理之处就会显现出来:一个人怎么可能永无止境地、单方面地忍受来自最信任之人的伤害呢?

那么,如何不越过底线?

当然,在争吵中,尤其是情绪非常激动时,我们很可能只能关注到自己的情绪,在冲动下做出后悔莫及的事。所以,稳定情绪的能力就显得尤为重要。

在这里,分享大家一个超级好用的小诀窍:认知脱钩。

认知脱钩就是“与想法保持距离”:想法只是一个念头、一串文字、一种叙事,它可能是真的,也可能是假的,但我们不能自动默认它是正确的。

就像因为生活琐事发生争吵,对方说一句“你随便吧”,就头也不回地走了。这时,人们下意识的负面想法会是“他不好”“他不会处理自己的情绪”“他怎么能够这样”……这些想法会带来非常不良的情绪,在这种情绪的驱使下,我们就很容易做出升级报复的行为。

这时,试着把想法“脱钩”,比如,实时报道脑中剧场:用一种讲故事的语气说“我注意到我正在想一个关于‘他不好’的想法”;将沉重化为轻松,用轻松语调把这个想法哼出来:他好坏、他真的好坏;感谢大脑:把大脑想象成第三方,对他说:谢谢你,大脑,这么为我打抱不平。

这些手段看上去滑稽,其实本质上是同一件事:站在一个第三者的视角,去看待你的想法。它其实并没有解决问题,但这种方法能够让你冷静下来,去重新审视之前的冲突,你可能会发现:我是对他很生气,但我依然爱他;他今天是很暴躁,但说不定是工作压力太大了;他说“你随便吧”,下次一定要告诉他这种发言有多不合适。

在这种背景下,就很难做出过激的报复行为了。方法虽少,够用就好,以后不妨多多练习“脱钩”。

(作者系心理咨询师)